2024年巴黎奧運將于今天正式落幕,而在現代奧運史上,芬蘭首次沒有拿下任何獎牌鎩羽而歸。
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儘管一些芬蘭選手表現傑出,包括13歲滑板少女西爾維奧(Heili Sirviö)和女拳擊手凱沃奧亞(Pihla Kaivo-oja),芬蘭長久以來令人驕傲的奧運奪牌紀錄在巴黎奧運告終。
芬蘭最後一位在今年奧運賽事登場的選手,馬拉松跑者李察遜(Camilla Richardson)今早以第65名完成女子馬拉松項目後,證實了芬蘭本屆奧運獎牌掛零這項令人不快的統計數據。
自1908年倫敦奧運以來,每屆奧運都有芬蘭運動員登上頒獎台。
然而,芬蘭奪牌數近年顯著減少,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芬蘭只拿下兩面獎牌,2016年里約奧運1面,2012年倫敦奧運則是3面。
芬蘭上次摘金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而1950年代以來芬蘭奪牌紀錄只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達到兩位數。
儘管芬蘭這項趨勢每下愈況已有數十年,在2024年巴黎奧運一面獎牌也沒拿下,仍會引起外界質疑政府投入資源、如何管理及推廣體育活動、年輕人對運動興趣下降等相關議題。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與其他在體育上投入更多資源的國家相比,芬蘭可能無法為所有潛在的奧運選手提供足夠的訓練設施、教練團隊以及資金支持。
這種資源上的差距,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芬蘭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的競爭力。
再者,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也是影響芬蘭奧運成績的重要方面。
競技體育的成功往往依賴于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夠源源不斷地為國家隊輸送優秀選手。
然而,芬蘭在這方面可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例如,選拔機制的透明度、公平性,以及對于年輕選手的發掘和培養力度,都可能影響到芬蘭在奧運會上的表現。
如果選拔機制不夠科學、合理,或者對年輕選手的培養不夠重視,就可能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和浪費。
此外,文化和心態因素也不容忽視。
芬蘭社會以其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著稱,這種文化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芬蘭人對體育的態度和參與程度。
相比于一些體育氛圍濃厚的國家,芬蘭可能更加注重個人興趣、自由選擇和平衡發展,而非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競技體育中。
這種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芬蘭在競技體育方面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從而影響了其奧運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