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魯迅唯一愛情小說《傷逝》:沒有物質的感情,就像一盤散沙

温晗晗 2023/07/14

1925年10月20日晚上,在魯迅西三條寓所的工作室 「老虎尾巴」里,魯迅坐在靠書桌的藤椅上,許廣平坐在魯迅的床頭,勇敢的許廣平主動握住了魯迅的手,魯迅報以輕柔的緊握,他對許廣平說:「你戰勝了!」

擁有了愛情的魯迅,連夜寫了一篇小說《傷逝》,這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婚姻為主題的愛情小說。

但以魯迅往常的文字風格,我們自然可以想到,這絕不會是一篇卿卿我我、甜蜜恩愛的小說,而是一篇充滿無奈和凄涼的悲劇作品。

亦舒從《傷逝》中得到靈感,寫了長篇小說《我的前半生》,後來改編成電視劇。

想不到吧,早幾年熱播劇《我的前半生》追溯下來,竟然和魯迅有關。連名字也延續了《傷逝》中的男女主名字:子君,涓生(后改為俊生)。

魯迅的這篇小說發表在1925年,距今也將近100年。

可不管在哪個時代,婚姻都繞不過現實,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根本立不住腳跟,愛得再轟轟烈烈,如果連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哪里還能甜蜜廝守呢?

愛情,總能讓人勇往直前

在小說中,涓生和子君都是新時代五四青年,他們一塊暢談讀書,漸漸生出情愫。

子君的父母堅決反對她的自由戀愛。然而,被愛情沖昏頭腦的子君卻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子君的勇敢讓涓生動容,于是涓生也學著電影里的那樣,單膝下跪向子君求婚,子君更是感動得一塌糊涂,立馬決定要和涓生同居在一起了。

找房子的過程中,他們被拒絕多次,大概這種同居的形式,不能讓人接受。

在別人的異樣眼光中,子君依然是大無畏的狀態,覺得這世間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愛情重要。

為了在一起,子君和父母斷絕了關系,而涓生也和自己城市中的親朋好友隔絕了往來,他們雖然是在熟悉的城市里,卻好像是孤零零地開啟了二人世界一樣。

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房子,開啟了甜蜜的同居生活。涓生對起初的日子感嘆道:那是怎樣寧靜而幸福的夜啊。

愛情,總能讓人心潮澎湃,讓人變得自信勇敢,生出往日不曾有的勇氣來。

如果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這就是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一對相愛的男女沖突世俗甜蜜而幸福地生活下去。

但童話向來只是夢幻,而魯迅先生也絕不會停筆于此。

沒有物質的感情,就像一盤散沙

同居的日子,在涓生眼中,僅僅甜蜜了一個月。

在文中,涓生曾說:我也漸漸清晰地讀遍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對她更加了解了,而之前了解的反而成了隔膜。

讓涓生不解的是,子君不再讀書,也不再討論文學,反而每天忙著飼養小油雞和小狗,忙著生爐子、煮飯,張羅一日三餐,子君這樣日夜操勞,身形漸漸胖了,手指越發粗糙,連頭髮也變得亂蓬蓬了。

他和子君私自同居的事,最終還是被單位知道了,竟開除了他。

兩個人一下子沒有了生活來源,涓生不得不到處尋找翻譯稿子的門路,可家里又沒有安靜的地方,屋里總堆著散亂的碗碟,彌漫著煤煙,他開始嫌棄子君的吵鬧和日子的瑣碎。

涓生對子君「川流不息」的吃飯感到厭煩,這總打斷他翻譯稿子的思路,他開始有了怒色,而子君也慢慢感覺到涓生的不同了,臉色越來越差,絲毫不見笑臉了。

涓生為了躲避這些,找了一個安靜的圖書館,開始在那里辦公,子君的怨色他看在眼里,卻又做不了什麼,只是一味地逃避。

終于有一天,涓生「幡然醒悟」,悟出了一個新的道理: 人活著只有先生存,愛才能有所依附,而之前盲目的愛,導致自己失去了人生意義了。

涓生在心里想到了子君的歿,隨后又覺得自責懺悔,但這時候的他完全變了,覺得是子君的愛拖累了自己,他開始和之前絕交的故友恢復了聯系,一個人開始了向外的生長。

子君最終感受到了他冷冰冰的感情,一天夜里終于說道: 涓生,你和之前很兩樣了。

涓生趁此機會,說出自己內心的話:我已經不再愛你了,這對你來說是好事,你也可以毫無牽掛地做事了……

子君只是沉默不語,但臉色陡然變成灰黃,像歿了一樣。

又這樣熬了數日,子君最終被自己的父親領走了。

涓生覺得心里松了一口氣,自己的新生馬上就來了。

但他也覺得自己太過殘忍,為什麼不把相愛的謊言瞞著一輩子呢,為什麼要著急著說穿了。他懷著愧疚的心情四處打聽子君的近況,卻得到了一個最壞的消息: 子君回到老家后,竟然歿了。

如何歿的,不清楚。

但我們可以想到,子君的傷心和絕望,加上周圍人的冷嘲熱諷和議論,定讓子君覺得生不如歿。

涓生再次回到自己一個人的住所,開始了自己的懺悔和內疚。但一切都隨風而逝,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我第一次讀這篇小說,就憤怒地說涓生真是一個Z男,把子君哄到手又不珍惜,打著自己重生的幌子,拋棄了子君,還導致子君歿去,真是一個活脫脫的Z男。

可如今再讀,卻讀到一種現實生活的悲哀來。當沒有物質基礎做后盾,再甜的愛情又能維持多久呢,一個人如果連飯都吃不上,哪里還有心情談情說愛呢?而涓生所說的那句,人只有先生存,愛情才能有所依附,其實是真理了。

沒有物質的感情,就像一盤散沙,走幾步就散了。

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最終敗給現實的窘迫。

婚姻從來都不是「金飯碗」 

這個故事里,很多人看到了涓生的「渣」,但同時我也看到了子君質的改變。

在同居之前,她是文藝女青年,可以風花雪月,可以暢聊古今,但同居后的她,每日的心思都在柴米油鹽上,都在想著如何能用最少的錢,做出最好的飯菜,漸漸地,她從文藝青年變成了斤斤計較的家庭主婦。

生活很窮苦,可她不能求助父母,因為她為了愛情放棄了原生家庭,她過得寒酸拮據,但又不能抱怨,因為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選擇。

涓生曾多次提到,她再也不讀書了,可見涓生心里對她也是非常失望的。

在越發潦倒的日子中,涓生也漸漸忘了初衷,忘了子君當時不顧一切的勇氣,忘了他們最初組建小家庭的幸福,他自私地以為是子君束縛了他的手腳,使他不能向外生長,卻忘了子君日復一日的辛苦和操勞。

可子君以為這份愛情就是她的一切,可以滋養著她,可她自己也不曾想到,終日浸泡在柴米油鹽中的她,早已變成了另一個面孔了。

這就是最可悲的現實:她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還沒有得到伴侶的認可。

婚姻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管是單身或是已婚,都不能放棄自我成長,只有保持自己的活力和價值,才能更大地收獲別人的尊重和認可,也才能維持婚姻的新鮮感。

魯迅的筆向來犀利,這篇愛情小說一樣殘酷無情,放在現在,這篇小說依然不過時。

通過這篇小說我們也要懂得,愛情和婚姻并不是生命的所有,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許只有自己最重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