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週的技擊思想——三個台階:基本功,知拍,拳與性合

孫存周強調練基本功,練要練的準確、堅實、明白。

孫存週把基本功濃縮為無極式、三體式、劈拳、崩拳、單換掌、懶扎衣。

孫存周說:「練技擊有三個台階,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練通了,渾身都是拳。但到了這一步也還是個拳匠。還不能稱師。第二步是知拍,與人對打,感應確切,應對自如,如是才出得來節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這一步可以稱師。第三步是拳與性合,遇敵制勝,盡情盡性,喜怒哀樂因拳而出,皆能製敵,則可稱家。如今能至是者極少。最終至木吶虛無,動靜無兆,制敵于不覺中,如家嚴也。」

孫存周根據自己的切身實踐認為,傳統武術若得真傳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擊練習的。也無需十年、八年才出門。孫存週認為形意拳比拳擊更精簡實用。孫存周自己的實踐是僅隨父親苦練三年,便闖蕩江湖,未遇敵手。孫存週認為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對基本功的掌握,孫存週還認為,很多名家、大師所以練、用脫節,平時練的東西,對抗時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練成雜技了,看起來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來,就全沒了。一是對基本功掌握的不準確。二是實戰練習少,距離感差,不知拍。三是體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堅。這些都與拳術練習的方法有關。

因此,從這時起孫存週已開始深入系統地研究拳術的教學教法問題。提出「學習拳術,門派之見,實屬萬不可有。然選擇拳術,首戒標奇立異。若二三其志,尤易誤入歧途。但既經選擇之後,尤應繼循正軌,所謂探驪得珠,貴得其竅。堅持習練,持之以恆,不特真詮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今之學拳術者,第好高鶩遠,輒以練氣凝神,勿須拘于形式。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雲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練習拳術,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舉手投足,左右往來,前進後退,上下伸縮,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

尤須知拳術姿勢,變換進退,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于腳跟,主宰于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勿嫌少。須知拳雖一派而式不同 法出一源而用殊異。故學一式須時加練習,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求輕,輕則浮。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故切不可專求一事。久之,身體自然健康,自然可以卻病延年矣。」

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于腳跟,主宰于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且拳術貴在順中用逆,導氣下沉,動中求靜,神不外散,則自然氣聚神凝。其姿勢純正者,呼吸即調;其形態乖謬者,則呼吸已如其形態而形成散亂。余聞之先父雲: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雲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此言讓初學者宜注重姿勢,而不尚奇特,萬勿忽視。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用拳時要自然而然」,是指技擊時能隨機應變、感而逐通,使技擊成為自身本能自然運作的一種行為,以機體最小的消耗來獲取勝利。

「自然而然」有三層含義:一是指神知,即在對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際,或在對方及而未及我身之際能自然準確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來意;二是指從彼,能據彼意而自然應之,即不是指主觀地發動某種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據彼意客氣從之、因故而應、恰合其機的自然能力;三是指盡性,即據彼意因敵而應的打法,無絲毫主觀強求,合于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應的打法既出于自然天性又合乎內勁的動作機制,並具有技擊實效。孫祿堂先生所說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見《形意拳學》第六章),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盡性。以上三點為用拳時要自然而然之真意。練打合一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若打,第二階段是打若練,第三階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練與打的合一。

所謂練若打,是指平日練習時耍從實戰出發,在心態上進入實戰狀態,全神貫注。尤其在走架和對練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時要覺著眼前真有個對手,一手一式都要嚴整無乖;對練時要注意勁法之間的生剋、互換之理,逐漸使之成為一種自然本能。

所謂打若練,是指在實戰中心態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練習,要注意發揮、使用乎日練習中所學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強調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全放在所學技能運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輸贏上。故在實戰練習中不要怕挨打,不要在乎輸贏,不靠一時之蠻勇取勝,而是一求精神氣質挺拔,二求技術動用合理。

所謂不打而打,是技擊修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實戰中拳手的技能運作能因敵而動隨機應變。這種合理的技能運用與平日練拳時所要求達到的合理狀態無異,故能雖未有意于用某種方法打人,卻自然產生出最為恰當的應敵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過對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漸形成。是指神明、氣暢、筋舒、骨剛、形合等渾然兼備,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動靜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認為人性與拳性能相互影響: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則易通拳術中和之妙:另一方而,拳術之造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後天氣質亦為拳術所變化而近于中庸。而中和是拳術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兩者皆可謂之聖境。故由拳術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氣質昇華至中庸境界,是拳學修為的一個重要功用和重要價值。存周先生本人之氣質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術變化人之氣質之實例。

孫祿堂先生個人的武學造詣已臻拳道合一,修道成真之境。這種造詣是今天的科技水平難以作出準確詮釋的。記述這些並不是宣傳封建迷信,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目前尚難解釋的問題和現象,對于這些現象筆者只能實錄。僅就孫祿堂先生的技擊造詣而言,在當時的武林中也是沒有任何人能夠企及的。孫存周也僅僅得到父親的一部分傳授。孫存周自稱未及父親造詣的十分之一、二。

僅就武學技能而言,孫祿堂先生的點穴、弧形劍等藝皆未能傳授給孫存週。但作為孫氏武學體系的大要,孫存週還是基本繼承了下來。孫存週對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以及孫門短兵中的純陽劍、八卦劍、太極劍、雪片刀、八卦七星桿,長兵中的八卦奇門槍、六合大槍、方天大戟等皆掌握精純,功臻化境。孫存周中年後尤其對三拳、三劍、雪片刀、七星桿研究較多,極有心得。大槍的造詣亦深。孫存週曾雙手各持一條兩丈來長的大桿置于一個被貫入地下的木楔兩側,一抖之下,可將木楔拔出。孫存週手持一條大槍能將埋入地下的地磚粘拿出來(利用反作用力原理)。

一次在定興孫存週與人較量大槍,僅一個攔拿,就將對手挑上房頂,隨之又將對手接下,不傷其分毫。由于時代的變遷,拳術與長兵之間的相互關係已發生了更迭。在過去冷兵時代,武藝主要體現在器械和騎射上,拳術僅是其基本功的一部分。因此在冷兵時代(1860年以前),拳術總體上都是為使用器械作基礎的。由此決定了那個時代拳術的技術風格和技術特點。1860年尤其是1900年後,西方火器的威力使中國武術界不得不重新認識武術的功用,長冷兵器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小,而短兵與拳術反倒可以與火器互補,在短兵相接中發揮作用。因此這一時期對拳術與短兵的研究日益精深,尤其是對拳術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拳術從冷兵時代的武藝基礎的地位,經過不斷的淬煉已上升為武藝成就的最終體現。在拳術的技術風格與訓練體系上都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改變。

孫祿堂先生的道藝武學體系的出現更使拳術由一種技能昇華為一門可以參證傳統哲學的修身實學,將拳術的功用發揮到極至,成為與文一理,互補相通的武學。孫存週努力繼承父親的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將武學 傳承的重點越來越多地放在完善人格、淬煉精神與變化氣質上。在技​​術上孫存周繼承、總結乃父的技術體系,並通過不斷的實踐與研究,使得技術動作的規矩精粹、明了、科學,擯除了傳統武術中大量的非理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代之以符合科學原則的,操作性確切的技術理念。此外利用大槍一類長冷兵的訓練方法反過來啟發拳術的練習,使冷兵時代武藝的最終表現形式的大槍,變化為拳術訓練方法的一部分內容。出現了由槍悟拳、由槍悟劍等做法。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


用戶評論

2023/3/22 22: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