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美國埃默里大學剛剛開課, 一名19歲的留學生突然在宿舍中離開人世,消息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熱議,人們在感嘆「天才隕落」之外,更多關注點在于其背后的教育方式。
據悉,張一得的父母在他一歲多的時候就已經失婚,之后他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而 他的父親正是育兒圈有名的博主——張岳。
在張岳的教育日志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話: 「一個父親,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愛孩子,放棄了自己的自尊。」其中透露出的父愛濃重到無以言表,而這或許就是張一得選擇自毀的起因。
寓教于樂的童年
2001年,張一得的父親張岳是一家民營企業的高管,母親則是一名律師,兩人都屬于高學歷、高收入人群,而且他們在市中心天河區還有一處大房子,在外人眼里,這一家三口無疑是非常幸福的。
但是個人的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張一得出生沒多久,張岳夫婦的關系便開始惡化,兒子一歲多的時候,這對夫妻的感情徹底走到了盡頭,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分手。
兩人對兒子的愛毋庸置疑,為了爭奪其撫養權,夫妻雙方曾經對峙公堂。
最后經法院判定, 幼小的張一得跟父親一起生活,之后他的母親決定離開傷心地,遠赴外地工作。
失婚之后張岳一個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兩者完全無法兼顧,這時候許多人勸他找個保姆,或者趁著還年輕再娶一個老婆分擔壓力。
但是張岳統統拒絕了, 他認為不會有人像自己一樣用心地對待兒子,于是他最終選擇了辭職。
張岳放棄了高薪工作和都市的繁華,又賣掉市中心的房子,帶著孩子搬到了鄉下開農場。
之后他又當爹又當媽,兒子成為了他全部生活的中心, 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名字,在門牌上署名「一得他爹」。
張一得曾經說過,能被法院判給父親是幸運的,他雖然在鄉下長大,但他的生活幸福指數比大多數城市里的孩子還要高, 因為張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父親」,無論是生活還是精神上都對兒子無微不至。
張岳給兒子做的飯能夠十年不重樣,旅行途中的風景、特殊的日子,或者一個玩具,都能成為他展示廚藝的素材;小橋流水的美景、世界杯的球場、野象漫步的叢林,各種新鮮有趣的餐點制作無一不精細有趣。
父子倆的鄉下生活是張一得一生中最快樂的回憶, 張岳從來不拒絕孩子的要求,他樂于接納兒子的每一個興趣點,比如張一得喜歡踢足球,他就自己動手在農場里修了一處足球場。
為了記錄兒子的成長歷程, 張岳先后用廢了5個相機,拍攝了20多萬張生活照。
他還專門打造了一間張一得博物館,里面擺滿了張一得的物品,比如第一件銀器,第一個玩具,第一幅畫等等,非常富有紀念意義。
而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同時,張岳對兒子的智力發育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
張一得的父母都是智商超凡的高知人才,而他繼承了優秀的基因,從小就表現出了聰慧的一面。
張岳發現了兒子的與眾不同之后,沒有囿于年齡的限制, 很早便開始對其進行教育。
張一得3歲時候開始接觸英語,起初張岳教兒子用英語對話,利用生活的所見到的一切事物來提高孩子的詞匯量。
后來用蔬菜削成26個字母,教孩子拼寫英語。
張一得4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手寫英語句子與父親對話了。
除此之外,張岳還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家里父子二人相依為命,他擔心遇到意外情況, 從張一得四歲起開始教他做家務,八歲的時候,張一得就可以獨立做一桌子菜。
與此同時,在張一得的童年生活中, 賺錢也是必備的技能,他常常會跟著父親一起給附近的鄰居修車,有時候上山撿破爛換錢。
不過對于他來說,賺錢不是為了滿足購物欲,在父親的教導之下,張一得從小就心懷大愛,看到可憐的人他都會主動拿出自己的零花錢,他還專門買了一個小藥箱在學校里,用來服務有需要的小伙伴。
從張一得的童年生活可以看出,張岳是一個「完美爸爸」,而他也確實培養出了一個完美的兒子。
或許其成長過程有些「揠苗助長」的嫌疑,但天才早慧,也是情有可原,那些十三四歲的大學聯考狀元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風光無限的少年
張岳雖然帶著兒子在鄉下過著清苦的生活,但是他在兒子的學業上毫不吝嗇,為了讓兒子能夠接受到雙語教育, 他把孩子送到了一所私立國際學校,每年光學費就需要將近90萬元。
如此一來,他賣房子的錢很快消耗殆盡。
不過張岳自有賺錢的辦法, 那就是推廣自己的育兒經驗,他將與兒子之間的生活記錄下來,寫就了上千篇文章發在網上,又有張一得這個成功案例加持,很快走紅育兒圈,吸引了上百萬粉絲關注。
他還將自己家的農場改造成了一處兒童成長基地,里面有手工室、足球場、魚塘、菜地之類的區域,能夠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提高動手能力,因而有許多家長慕名前來。
這一時期的張一得經常被父親邀請「站臺」,他雖然有些羞澀,但是也很樂于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分享給大家, 每次出境都能看出他是很開心地在與父親和粉絲們互動。
對于張一得在學校里的成績,張岳從來都沒有過多要求,甚至因為兒子早慧,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完成了課程內容的學習, 張岳還特地告訴兒子要享受學校的生活,不要太關注名次。
比起學習成績,張岳反而更加鼓勵兒子多看看外邊的世界,張一得11歲的時候就開始獨自旅行,他事先會自己買票、規劃路線,當時他花20天逛遍了目的地,期間還非常硬氣地不與父親聯系。
張一得上國中之后,因為超高的智商、獨立的性格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他平時經常向周圍的人介紹自己令人敬佩的父親,以至于許多人都羨慕他有一個好爸爸,張岳由此收獲了一波學生粉。
有一次張岳過生日的時候, 張一得還帶著一幫同學回家,共同完成了一桌生辰宴,讓張岳感動不已。
然而世間萬事瞬息萬變,他國中未及畢業,就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張一得的最好的朋友突然尋了短見,離開了這個世界。
而這件事激發起了他對生命的困惑。
張一得國中畢業之后,父親擔心他的心理狀況便和前妻聯系, 將張一得送到了國際學校接受教育。
在蘇州,張一得一如既往地耀眼,但是他心里的郁結從未散去。
張一得早就知道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為了轉移注意力,他拼命學習,拿下了杜克大學數學競賽三等獎,積極參與學校里的各種活動,屢次在辯論賽中取得不俗的成績。
除此之外他還參加腳踏車比賽、足球比賽,用身體上的疲憊緩解心理上的痛苦。
張一得喜歡騎摩托車,還考取了專業的資格證,而他的母親為了讓他開心起來,還專門買了一輛摩托車送給他。
但張一得騎摩托車不是為了享受風馳電掣的快感, 反而跑去為救護車保駕護航。
但即便如此,他仍未與生命和解,張一得曾經對高中同學艾力說: 「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希望能把我埋在山上」,或許那這時起,張一得就已經有了離開的念頭。
2019年,張一得18歲,他打算申請國外的學校,憑借從小接受的英語教育,他在托福考試中輕易拿到了118分的優異成績,其中閱讀與口語都是滿分通過,之后他自己報名參加美國的SAT考試。
SAT考試每年有七場,張一得便自己跑去香港參加考試,為了拿到心儀的成績,他考了四次,最后的一次離滿分只差了兩分。
之后,他毫無懸念地申請到了美國的頂尖研究型學校——埃默里大學。
這所大學以商科和醫學聞名于世,許多人都以為張一得肯定會選擇最強勢的專業,但是誰都沒有想到, 他最終選擇了玄之又玄的「哲學」,而這或許是他離世前最后的掙扎。
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從古至今從未停止,無論是富豪千金還是平民百姓,人人都會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天才對于世界的認識總是更加敏銳,他們對喜樂和痛苦的感受往往會更加強烈。
張一得的精神痛苦始于好友之死,其后他一直沉浸在對生命世界的追問中,事實上正常人如果面對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因為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而轉移注意力,但是張一得不會,他的生活狀況令他有充足的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心靈世界。
張一得超高的智商令他在學業一途無往不勝,他之所以會像普通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學習,是因為父母對于他的成績并沒有過多要求,只是希望他能夠快樂的成長。
他上高中、讀大學都順利地拿到了全額獎學金,SAT考試雖然考了四次,但其目的在于拿到最理想的成績,而且在父親從小到大的精心培養下,他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基本上都能夠獨立解決。
除此之外,他的生活中也沒有什麼值得背負的重擔,父親張岳一向無所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母親生活富足,另有家庭,也不需要他的操心,從這個角度看他似乎沒有任何壓力。
2021年3月,疫情還在全世界蔓延,美國的高校在經過一年的網絡教學之后終于重新開放,但這時,張一得沒有從哲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其精神狀況反而越發萎靡。
在回到校園之后,張一得曾經發過一個狀態,上書 「生活還要繼續」,這句話像回光返照一樣,留下了他最后的掙扎,5號那天,他毅然赴死,再沒有留戀這個世界。
遠在大洋對岸的張岳得知消息之后,整個人都陷入了恍惚,在他心里兒子一直是聰明而勇敢的少年,他從未想過最終會是這樣的結局。
在這之后他一夜蒼老,一連數日水米不進,最后是他的好朋友主動上門陪伴照顧他。
父子相依為命十多年,張岳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澆筑在了張一得的身上,他對兒子的感情之深已經到了融入骨血的地步, 因而他一直無法面對兒子的死亡,只能拜托前妻去為兒子辦理喪事。
張岳最終沒有接回兒子的骨灰,反而將張一得永遠留在了美國,可以猜測,張岳這樣的做法或許是在逃避兒子去世的事實。
而他在寫給埃默里大學師生的信中這樣寫: 「他很聰明,他知道自己這一次的選擇,與以往一樣,我會尊重他。」
在張一得死后,許多人將天才的隕落歸咎于張岳嚴格教育方式,但是這顯然是欲加之罪, 張一得自己曾經在面試中親口說過,如果有來生,他希望還能夠做父親的兒子,可見父子感情之深。
而且如果真正了解張一得的成長歷程就會發現,這位偉大的父親從來都是抱著尊重的態度面對兒子,他從未苛求過兒子一定要優秀,就像他自己說過的那樣「我尊重他勝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