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
他功勞很大,脾氣很小,雖奇謀妙計百出,卻從不自言有功;
他智冠天下,洞悉形勢,卻獨獨以「愚」立身,以「拙」處世;
他就是曹操的「謀主」——荀攸。
史書中,荀攸在曹營謀臣中的地位與作用,僅次于荀彧。
如果說荀彧是坐鎮后方的蕭何,那荀攸便是運籌帷幄的張良。
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攸才是其智謀團的首席謀士,甚至可以說:他是官渡之戰的總設計師。
然而,他卻只管付出,不求名利,心懷錦繡,貌若不足,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功勞。
或許這就是荀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頭可斷,志不可斷
荀攸與小叔荀彧一樣,都是潁川名門望族荀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不過,他似乎要比荀彧慘一些,因為他有一個悲慘的童年。自幼父母雙亡,成為孤兒,只得跟著爺爺荀曇生活。
但往往越是孤苦無依的孩子,就越能早早成熟立世。
在荀攸七八歲時,他曾被喝醉ㄐ丨ㄡˇ的叔父荀衢誤傷了耳朵。
醉ㄐ丨ㄡˇ的荀衢自然是無心之失,ㄐ丨ㄡˇ醒后也早將此事忘之腦后。
可他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自己的侄兒一向和自己親近,可最近卻總是躲著自己。
原來,荀攸為了讓自己的叔叔沒有心理負擔,干脆提也不提此事。就連平時玩耍,也盡量躲著叔叔,不讓他看到自己耳朵的傷勢,以免叔叔自責。
荀衢聽說了此事之后,不由得驚嘆道:「此兒竟如此早慧!」
荀攸不僅通曉人情,還善洞察人心。
在十三歲時,他的祖父荀曇去世。
此時,之前在荀曇手下工作過的一個叫張權的官吏,竟然主動找來請求為荀曇守墓。
眾人都說此人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不過,荀攸在仔細觀察此人之后,對叔父荀衢說:「這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一定是做了壞事,為尋求庇護才來這里的。」
荀衢聽后,便趁著晚上睡覺的時候趁機盤問對方。
結果正如荀攸所料,這個張權是因ㄕㄚ了人,逃亡在外,才想以守墓的方式來隱匿自己。
從此,荀攸之智,聞名遐邇。
后來,朝廷曾征海內名士二十余人,荀攸便在其中,他官拜黃門侍郎,從此登上歷史舞台。
當時大將軍何進為了扳倒十常侍,召董卓進京,結果卻是引狼入室。董卓帶兵進京,擅權亂政,徹底擾亂了漢家天下。
荀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要除掉董卓,便在暗地里與幾位好友商議:
董卓無道,甚于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ㄕㄚ之以謝百姓,然后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此等壯志豪情,家國情懷,頗有當年張良刺ㄕㄚ秦皇的氣魄。
然而他們的計劃卻被對手察覺,荀攸和名士何颙作為帶頭人,自然是難逃牢獄之災。
進了天牢,十有八九是出不去了,何颙自感無望,便懷著恐懼自ㄕㄚ了。
看著昔日好友ㄙˇ去,荀攸雖然悲憤,卻沒有選擇放棄。即使身在囹圄,他依舊表現得淡然自若,一日三餐,餐餐不落,似乎自己馬上就要獲釋出獄了。
勝利,終是屬于那些多堅持一秒的人。
沒過多久,董卓便被王允與呂布ㄕㄚ掉,荀攸也光榮出獄了。
此時重見天日的荀攸,已是獲得了新生,他終于明白:
要想挽狂瀾于既倒,僅靠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他決定重新謀劃,從頭再來,以嶄新的眼光應對紛雜的時局。
劍可棄,謀不可棄
俠客用劍,不過一人之敵,智士用計,可抵千軍萬馬。
亂世棋局,唯有識者得先手。
荀攸便想占這個先手,所以他主動請纓,要去做蜀郡太守。
當時天下大亂,唯有蜀中「形勢險固,人民殷實」,沒有被戰亂所波及。
所以荀攸想去蜀地謀立足之地,然后坐觀天下成敗,以圖大業。
朝廷雖同意了他的請求,但由于去往蜀地的道路并不通暢,他只好暫時停留在了荊州。
當時正值建安元年,曹操剛把漢獻帝「忽悠」到了許都,開始以漢獻帝的名義招募天下賢才。
早已聲名鵲起的荀攸,自然是在招攬之列的,曹操給荀攸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
言外之意就是勸荀攸趕快出山,不要偏安蜀地一隅。
既然自己無法拉起大旗干革命,那就跟對人去干革命吧!
荀攸秉持著這一原則,即刻動身前往許都,剛一到達便得到曹操的熱烈歡迎。
曹操甚至對身邊的茍彧和鐘繇說道:「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何憂哉!」
從此,荀攸成了曹操的軍師,但凡行軍打仗,他必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
建安三年,曹操征討呂布,呂布節節敗退,只好困守下邳,做最后的掙扎。
呂布固守不出,曹軍進攻不順,眼看軍隊士氣低落,曹操也萌生出撤兵的念頭。
但荀攸不同意,他分析道:
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銳氣衰矣。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擒也。
同時又向曹操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計策,最終攻破城池,生擒呂布。
擒拿呂布不過牛刀小試,決戰官渡才是荀攸出奇制勝的高光時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欲占據先手。
曹操想打掉顏良,卻無計可施,這時還是荀攸提出了建議:
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佯攻白馬以西的延津,將袁紹的助力吸引過來,分散其兵力,然后抓住機會集中優勢兵力,果斷襲擊白馬方向的顏良。
此一戰,曹操成功斬ㄕㄚ顏良。
袁紹見顏良身ㄙˇ,立即派大將文丑來追擊曹操。曹軍見追兵將至,人數眾多,都認為應該退回營壘固守。
這時荀攸卻說:「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
曹操與荀攸相視一笑,心領神會,趕快將輜重丟下作為誘餌,曹軍則等待追兵爭搶輜重時迅速ㄕㄚ回。
這一戰,曹操成功斬ㄕㄚ文丑。
顏文二將都是袁軍中的名將,兩次交戰,先后被ㄕㄚ,袁軍實力大減、士氣大衰。
接著,在官渡決戰之際,荀攸又極力贊成許攸的奇襲烏巢之計,幫助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最后勝利。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從原來的弱勢,到最后的逆轉,這其中最大的功臣便是荀攸。
智可及,「愚」不可及
平定北方后,曹操為了慰勞荀攸,立即為他向漢獻帝請求封賞,曹操說道: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
最終,荀攸被封為陵樹亭侯,「荀軍師」之名響徹天下。
得到封賞,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荀攸的表弟辛韜也前來慶賀。
私下里,辛韜問他:「聽說攻取河北,都是您的妙計,也給我講講當時的情況吧。」
荀攸一向低調寡言,有關軍國大事的內容從未對外泄露半句,對于表弟的好奇,他只是淡淡說道:「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這是朝廷軍隊的功勞,與我有什麼關系呢?
從此之后,家族內外再也沒人向荀攸問及軍國大事了。
荀攸的低調內斂,讓曹操十分贊賞,他不止一次地在眾人面前稱贊荀攸。
曹操常對群臣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荀攸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夸大自己的功勞,即便有人能夠在才智上和他比肩,但在德行上卻遠遠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所以,曹操曾告誡太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有一次,荀攸生病,曹丕特地趕來探望,恭恭敬敬地拜在荀攸的床邊,這等禮遇足見荀攸地位之尊貴。
由于本人過于低調,所以他的很多奇謀妙策都沒有流傳下來。
據說,他曾前后設有12道奇計,但只有他的好友鐘繇知道。
荀攸去世后,鐘繇曾計劃整理出這十二奇計,然而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
而這十二奇計也隨之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道德經》有言: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如果說荀攸的「智」是「術」,那他的「愚」便是「道」。
正如《菜根譚》所說: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不學巧偽,不爭名利,內藏聰明,外顯渾厚,以躁世中的沉默,守護內心的淡泊,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術謀亂世,怙道得安寧,荀攸一生正應了《孔子家語》中的那句箴言——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