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創作出少女在花田裡奔跑的動畫的人,就是那種在花田裡奔跑的人嗎?」
宮崎駿永遠忘不了4歲那年的夏天。
6月的一個晚上,他被父親從夢中叫醒。刺耳的防空警報響徹夜空,窗戶玻璃上燃燒的光就像黃昏一樣——他們的小鎮遭到了美軍空襲。
▲宮崎駿動畫《起風了》截屏
一路逃至橋下的排水溝裡,他與6歲的哥哥奮力撐起厚厚的墊子來自我保護;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硝煙的味道,高溫和疲憊如同兩條巨蟲一樣,蠶食著孩子們本就脆弱的神經。
「為什麼我沒有死去呢?」漫長的黑夜裡,他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向神詢問。
好容易挨到天明,他們的伯父駕駛著一輛小卡車趕來救難,準備帶上全家人一起逃跑。這時候,有一名懷抱著女嬰的鄰家婦女湊上前來,請求與他們一同離開。
▲《起風了》劇照
由於時間緊迫,伯父拒絕了那對母女。
小小的宮崎駿藏身在貨車車鬥裡不敢抬頭,可那對母女撕心裂肺的哀嚎還是盡數傳入他的心底,凝結成了一根永遠的刺。
一路奔波,殘陽似血。
下車以後,他的父親一手提著行李,一手拉著他。爬上河堤的時候,父親幾次摔倒,嘴裡不停重複著「對不起」,卻絲毫沒有放鬆手上的力道。狂風吹掉了他的帽子。
滿目瘡痍之中,右手被父親緊握的痛感如同圖騰一般印入他的腦海。
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起風了》截屏
四周燈光亮起,他的眼角依然有些濕潤,就像很多次夢醒時的那樣。
電影結尾的最後一排字幕播放完畢,《起風了》的試映現場響起一片掌聲,當時的時間是2013年7月。
72歲的宮崎駿從座位上起身,將思緒從記憶中拉回,穿過人群走向螢幕所在的前方: 「不好意思,我是第一次看我自己的電影看哭了。」
究竟是對作品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與心血,才使得他在歷時數年、無數次勾畫片中的一幀一秒、將每一個分鏡爛熟於心之後,還依然會被自己的電影看哭?
有人說,宮崎駿總是關心上帝關心的事。
飛行、反戰、環保、女權、夢想…這些在宮崎駿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精神主題,其實背後無一例外地寫滿了他的人生遺憾。然而在那些現實斷裂的地方,夢,卻匯成了海。
40年,12部親自導演的動畫電影,十餘部參與製作的動畫短片,唯一一位獲得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動畫導演。
正是他這一生用畫筆不斷圓夢的過程,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夢境般美好的童話世界。他溫暖細膩的作品總能讓人回想起純真的童年,喚醒人們心底那份最初的善良與感動。
「我想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我一直是這麼想的。」
他生於富裕,卻飽受生死與孤獨...
1941年1月5日,宮崎駿出生於東京文京區的一個富裕家庭裡。在他11個月大的時候,對日宣戰的美軍開始對東京進行全面轟炸,繈褓中的宮崎駿於是跟隨家人遷居到了宇都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