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我想通了。決定開始相親,試著去找找我的愛情、婚姻。」
前陣子,有位朋友跟熊分享她近期對于感情、婚姻的體悟。
以前,她是個很排斥婚姻,排斥男性的人。
因為她的童年和青春里,有一位愛喝酒、愛摔碗筷的粗暴父親,和一位歇斯底里的母親。
每次父母吵完架,她媽媽總會跟她抱怨說: 「我命苦,才會遇上像你爸這樣的男人!」
再后來上高中她懂事一點了,面對媽媽的抱怨,她都會直接勸失婚,覺得兩個人過不下去就別為了她硬湊著過了。
「算了,反正都這麼過大半輩子了,日子不就是這樣。」
面對母親這樣的回答,她又無奈又氣憤,覺得她們那一代的女性太隱忍也太懦弱,自己一定不能像她一樣。
直到這次周末回家,看到爸媽相處的一幕,突然讓她對愛情對婚姻有了改觀。
南方春天潮濕,媽媽的頸椎老毛病都會在這個時候犯……
那天下午,她看到爸爸熟練地點了根艾條,有條不紊地幫老媽做起了艾灸;
艾灸之后,還默默把一旁的燒水壺開關打開了。(艾灸之后要喝溫水)
「那一刻,突然好感慨。或許婚姻就是不完美的吧,有瑣碎有爭吵,但也有幸福有依靠。
一直以來也誤會老爸了,他不是不會愛,只是方式笨拙罷了。 」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熊一樣,聽完這個故事,會有一種被真誠打動的感覺。
很多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所以,為了經營好婚姻,我們總想著要學習很多知識,技能。
但熊認為,幸福有時,并非知識的產物;
勇敢去經歷,認真去生活,幸福就自然而然。
上一次帶給熊這種感受的,是一本書:《我們都和不懂愛的男人一起生活》。
書的編著者金潤德,是韓國一位專欄記者。
這本書,來自她負責的一個連載專欄:主婦兵法。
里面記載了面對艱難婚姻生活不服輸的女人們一些來信;
信中的她們,總有辦法讓艱難的日常婚姻生活變得快樂。
很多書都告訴我們愛情理論,但這本書是由真實經歷提煉出的一些真誠道理。
讀完這本書,會發現,婚姻也沒有想象中難;
總結來說,婚姻只有三道坎:生活瑣碎、婆媳關系、育兒觀不同;
對于每個普通女孩來說,婚姻這三道坎邁過去了,就會是一輩子。
熊今天,就從這三方面出發,從書中選取相應的故事或是道理,分享給大家;
對婚姻有想法但又有恐懼的小伙伴,希望今天的文章,能成為大家的一顆安心丸~
日常瑣碎
有人說,結了婚,生活瑣事會粉碎所有美好的愛情濾鏡。
那麼如何跨過「日常瑣碎」這道坎呢,熊分享書里其中兩位來信者的故事,應該會對大家有點啟發~
01
「愛,是一碗牛肉蘿卜湯」
這故事中的兩主角,熊且稱他們為牛肉湯夫婦吧。
中秋節到來,妻子一大早就給孩子準備了精美的中秋禮物。
倆孩子收到禮物后立刻撒嬌,又是「老媽,我愛你」又是「媽媽最棒了」地說著。
然而,一旁沒禮物收的丈夫卻不樂意了,問道:「我的呢?」
此時,妻子并沒有注意到丈夫的情緒,只顧著收拾東西準備一家子出發去娘家探親。
一路上丈夫一直嘟囔個不聽,一臉不滿地開著車,妻子看到他的樣子便來氣了——
妻子:「你總是這樣,沒有一次能高高興興去見我爸媽。」
丈夫:「那你自己帶孩子去吧。」(調轉車頭往家開去)
妻子:「我當初就不該嫁給你這種男人。」
……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牛肉湯夫婦因為中秋禮物的事,矛盾升級。
回到家之后,丈夫不滿地說:
「你所有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我身體狀況如何,最近有什麼煩惱,我喜歡什麼衣服,你都不聞不問。」

聽了丈夫的抱怨之后,妻子反倒覺得丈夫挺可愛;
第二天早上,不知不覺地就做了老公最喜歡的牛肉蘿卜湯。
大女兒看了桌上的牛肉湯,說道:「不管我們怎麼幫媽媽說話,媽媽也只知道爸爸,我和弟弟都不喜歡牛肉蘿卜湯啊……」
丈夫在睡夢中聽到孩子的話,頂著一頭亂發走出了房間,一臉笑呵呵地喝起牛肉蘿卜湯來,一家子又是其樂融融……
熊想,牛肉湯夫婦這個日常的故事或許給到我們這樣一些啟發:
日常的瑣碎或許會消磨愛情,但能讓愛加深的,似乎也是日常瑣碎。
早晨的一碗牛肉蘿卜湯、下班后的一杯熱茶……
愛啊,就是在這一菜一蔬,一茶一飯中,恒久綿長。
02
「鼾聲,有時是一種安全感的存在」
「雖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但我也不能因為鼾聲如雷的丈夫變成聾子。」
這第二個故事里的男主角呀,如上述妻子所形容,是一個鼾聲如雷的丈夫。
因為嚴重影響到睡眠質量,所以夫妻倆決定分床睡。
這一分,就分了13年。

后來,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家庭收入受到重創,他們不得不把房子賣掉,搬到丈夫單位的空閑房間里住。
就這樣,13年之后,重新睡在一起兩人既尷尬,又感激。
有意思的是——
丈夫還是打鼾,但每當妻子用腳趾捅他一下,他就會在睡覺的時候降低音量。
妻子也由原本的完全接受不了打鼾,變成——
「在這種困難時期,能抓著你的手睡覺真好,又暖和,又堅實。」
熊讀完這個故事還是挺感慨的。
或許吧,世界上就不存在完全合適的兩個人。
我們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有不同的小毛病;
這些「不同」在相處的歲月里磕磕碰碰,在掙扎和包容中,成為了彼此合適的兩個人。
婆媳關系
對于很多女生來說,婆媳關系絕對是婚姻中一道難邁過的坎。
熊還是分享兩個故事,一起聽聽別人的經驗之談——
01
「你的母親也是別人的婆婆,我的婆婆又是別人的母親。」
遠嫁的女兒,有天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
因為長途電話貴,平常只會簡單問候兩句的媽媽,在電話里訴了一個多小時苦,全部都是關于婆媳關系——
「問來不來看我們,都說忙,叫她來拿泡菜,還不是開車飛速來了。」
「我急性潰瘍住院的時候,最后一個到的也是兒媳婦。」
……
聽著媽媽的抱怨,女兒很難受,但心情也變得很奇怪,就覺得好像是說給自己聽的。
「沒錯,婆婆對你不滿時,也會向她女兒發牢騷。你的母親是別人婆婆,你的婆婆也是別人母親,」
人生,婆媳關系,都是易地思之啊。

02
「想要工作和家庭都顧好,婆婆的援手是絕對有必要的。」
有位職場媽媽來信說,對于婆媳關系,她最大的領悟是:
想要工作和家庭都顧好,婆婆的援手絕對有必要。
也正因此,要多理解、關懷和謙讓對方。

對于如何處理好婆媳關系,她認為換位思考和及時溝通最重要:
「只要能夠盡量理解對方的處境和立場,矛盾也就可以大幅度減少,問題也就會盡快得到解決。」
「有問題的時候不要逃避,通過正面突破問題來建立感情也是一種方法。」
正如書里有位媽媽的來信所說,一個女人當了媽媽之后,會把所有的能量和熱情都灑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小時,擔心孩子奶吃得夠不夠,身體有沒有哪里不舒服;
大了點,怕孩子成績不好……
而一個男人當爸爸之后,相比女人,通常會比較放得開手。
長此以往,夫妻關系也會因雙方育兒觀念不同而產生分歧。

對此,這位來信的媽媽分享了這樣一個經驗:
「將傾注在子女身上的熱情拿出2%給自己和伴侶。」
不要過分在乎孩子的一舉一動,和他們保持一定距離,當他們需要幫助時,再伸出援手。
把1%的熱情、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另外1%,留給自己的伴侶。

大多數人的婚姻
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大多數婚姻幸福的普通人
或許并不是多麼完美地解決了問題
而是他們勇敢且認真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