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馬斯克曾在全球代碼大會上面楊言: 人類生活在真實世界的幾率不足十億分之一。這也就是說宇宙是虛擬的,而人類世界只是一串0和1的代碼!
馬斯克的這個觀點并不稀奇。著名電影 《楚門的世界》就講述了一個關于虛假現實和個人自由的故事。
如果說《楚門的世界》困住楚門的還仍然是人類的話。那麼在《黑客帝國》中,人類就完全被機器統治了。
在《黑客帝國》這樣的世界中,我們所熟知的一切都是虛擬的,包括我們認知的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這種假設可能嗎?
模擬論證
關于世界是否虛擬,人類早就有相關的哲學思考。 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莊子曾夢見自己化作了胡蝶。他感覺自己在空中飛翔無比愜意,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周。突然他驚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自己是莊周。
他那時就在想: 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胡蝶呢,還是胡蝶夢中變成莊周呢?(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 ,胡蝶之夢為周與 ?)。古代沒有虛擬的概念,而是以夢境來代替。可見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覺得世界可能是虛擬的。
2003年,哲學家尼克·博斯特龍提出了一種名為模擬論證(Simulation Argument)的思想實驗。該論證基于三個假設:
假設未來科技的發展將使人類能夠創建出非常強大的計算機系統,具備處理巨大數據量和復雜計算的能力;假設未來人類對創建模擬宇宙或虛擬現實環境的興趣或需求非常強烈,可能出于娛樂、科學研究、歷史復原等目的;假設未來人類擁有了創造和運行模擬宇宙的技術,可以 利用超級計算機來模擬出一個真實感十足的宇宙,并且可以同時創建多個這樣的模擬宇宙。
根據這些假設,論證得出結論:如果我們假設未來人類確實具備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對模擬宇宙的興趣或需求很高,并且能夠創建多個模擬宇宙的技術,那麼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很有可能已經是一個模擬宇宙。
當時這個模擬論證并不出名,因為彼時我們還并沒有創造和運行模擬宇宙的技術。然而現在,我們的計算機系統越來越強大, 游戲《模擬人生》的出現與虛擬現實等技術,越來越驗證了模擬論證的可能性。
那麼世界真可能如《黑客帝國》所說,是機器在統治人類嗎?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們就已經提出 「圖靈測試」來論證。
1950年,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擔憂機器會具備智能,并且能夠模擬人類的思維和行為。于是英國數學家兼計算機科學家阿蘭·圖靈提出了一種測試人工智能的方法。
測試開始時 ,由一個評審團(通常由人組成)作為「測試者」參與其中。評審團不知道他們正在與機器還是人類交互。
測試者和被測機器(或人類)通過文本消息進行對話。對話的主題可以是任意的,但通常涉及一系列問題和回答。測試者根據對話內容來評判回答的來源。
如果測試者無法確定回答是來自機器還是人類,則認為機器通過了測試。 也就是說機器具備了智能,在外部表現與人類相似。
然而,盡管圖靈測試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概念,但它也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通過對話來評估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是不充分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其他形式的智能表現,例如視覺識別、語音識別或物理操作等領域。
此外, 由于對話是以文本形式進行的,圖靈測試可能會受到處理自然語言的能力限制,而無法全面評估機器的智能程度。但圖靈測試依然給我們帶來了警告:如今從各種語音助手,到現在大火的chatGPT,人類制造出的人工智能越來越聰明,甚至有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利用它來寫論文。
就是有一天它們具備創造虛擬世界的能力也不無可能。那麼根據模擬論證理論,我們生存的世界很可能早就已經是這類機器人創造的虛擬世界。那麼,有什麼現實情況證明世界是虛擬的呢?
信息論證
近幾年我國常出現太陽光透過云層照射下來的現象,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文案通常是:地球1.0又出現BUG啦!當然這只是一句調侃, 根據科學解釋,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丁達爾效應。即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里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
簡單來說, 當丁達爾效應出現的時候,光就有了形狀。如果說光有了形狀還比較好解釋,那麼黑洞的問題就很難解釋了。
1974年,著名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黑洞熱輻射理論。
根據經典的理論, 黑洞具有強大的引力場,不允許任何物質或輻射逃離其吸引范圍,因此黑洞看起來是完全黑暗的。
然而,霍金的理論表明,由于在黑洞附近存在量子效應,黑洞實際上會散發出微弱的熱輻射。黑洞熱輻射是由虛粒子對產生的。
在黑洞的事件視界附近,宇宙空間中的量子漲落可以導致粒子-反粒子對的產生。這些對粒子中的一個粒子可以逃離黑洞,并被觀察到,而另一個粒子則被黑洞吸收。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看起來就像黑洞發射了一種輻射,即黑洞蒸發。
根據 量子場論的原理,這些虛粒子對在瞬間形成和湮滅,因此它們不會違反能量守恒定律。然而,當一個虛粒子在黑洞附近產生時,如果它恰好位于事件視界之外,那麼它可以逃離黑洞并被觀測到。這種現象就非常像是黑洞在以某種方式編碼,并將其內部信息傳送到宇宙的邊界,因此黑洞很可能是處理器或程序的重要一環,這暗示著宇宙可能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
除了霍金的黑洞熱輻射理論外,量子力學也提供了證據。著名的薛定諤的貓相信大家都知道,
在這個思想實驗中,一只貓被置于一個封閉的箱子中,里面裝有放射性物質,該物質可能會發生衰變。
根據量子力學的描述, 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將會導致貓處于兩個可能的狀態:活著或死亡。在觀測之前,貓處于兩個狀態的疊加態,即「活+死」的虛擬性狀態。
這也就是說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于多個可能狀態的線性組合中,而在我們觀測之前,我們無法確定系統具體處于哪個狀態。
根據量子力學的數學形式,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波函數是一個復值函數,它包含了關于一個量子系統可能不同狀態的信息。當量子系統處于虛擬性狀態時,它被表示為多個不同狀態的疊加。這意味著 在觀測之前,系統并不處于確定的狀態,而是同時處于多個可能狀態的疊加。這導致了一種觀點,即我們的觀測結果,實際上是從潛在的虛擬狀態中采樣得到的(類似于各種視訊軟件根據你喜好推送內容)。
黑洞輻射理論和量子態的虛擬性都為世界是虛擬的提供了信息論證。但這些都是假設并未被證實,于是,科學家們開始了實驗。
實驗論證
一些科學家研究宇宙的最小空間單位,探索是否存在最小的離散化長度。
其中一種是量子力學中的格點量子場論,該理論提出: 空間在非常小的尺度上可能是離散的,類似于一個網格結構。
此外,高能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實驗也在探索宇宙的微觀結構。例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實驗設施可用于研究基本粒子的行為,以及尋找任何與離散空間結構相關的信號。然而, 目前還沒有觀測到直接支持離散空間結構的實驗證據。
可以想象,將來一旦實驗證明宇宙存在細微結構和最小空間單位的的限制,它就可能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基于網格或離散單元的虛擬宇宙中。
總結
虛擬宇宙的概念通常涉及更多的哲學推理和思考,因為它涉及到我們對現實性質的根本理解。而如果我們真的生存在虛擬世界中,我們自己是很難察覺的。就像我們玩各類大世界游戲,其中的NPC和我們操作的角色,都無法意識到自己是被控制的。他們可能以為他們有意識,實際他們所有的想法都是程序賦予他們的。
總的來說,現有的哲學思考和科學實驗都表明宇宙可能是虛擬的,但具體的答案仍是開放的領域。你覺得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