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什麼?
旅行家說:「孤獨,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穿過人潮,一個人欣賞熱鬧的篝火。」
哲學家說:「孤獨,乃是人存在的本質。」
小說家理查德·耶茨說:「孤獨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無法穿越,也不可戰勝。」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好像很少能感受到孤獨了。
人們習慣在擁擠的人群中,用手機和耳麥分隔出一個個單人世界。
科技的發達讓我們能輕易通過虛擬世界找到靈魂的共鳴,填補內心的失落。
可你能想象嗎?在五六十年代,手機還沒普及的時候,人們連訴說這份孤獨的機會都沒有。
理查德·耶茨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他窮困潦倒的一生,處處寫滿孤獨,《泰晤士報》評價他為「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
他的代表作——《十一種孤獨》,被評為有史以來十部最好的美國短篇小說集之一。
這是一本「冷漠」的書,耶茨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十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他像一個局外人,旁觀別人的生活,實際上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到各個故事中,告訴我們:
孤獨,才是生活的主色調。
1
情緒不被理解,是一種孤獨
很多行為,如果刻意,就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不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一廂情愿地「救贖」,只能換來自我感動。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文森特,是一個四年級的轉校生。
「孤兒,被姑姑和姑父養大,過著貧苦拮據的生活。」這是普萊斯小姐對他的全部了解。
作為一名老師,普萊斯小姐的使命感瞬間爆發,在文森特匯報說謊、計算錯誤時,她給了這個「可憐」的孩子更多的寬容。
但這并沒有讓文森特好過,他被班上的同學孤立,終于,憤怒的他在墻上寫下許多不堪入目的臟話。
不出意料的,普萊斯小姐依舊天使般地「原諒」了他。
班上的同學好奇老師是怎麼處罰文森特的,這讓文森特驚喜,原來自己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融入新集體的。
于是他興奮地講述老師打他手板的樣子,此時,普萊斯小姐恰好路過,友好地向文森特打招呼。
文森特眼里的光一下子暗了下來,耳邊只傳來更大的譏笑聲……
原來,文森特被普賴斯小姐打罵的事情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文森特的謊言又一次被拆穿,同學們厭惡地推開他,再沒有人愿意理睬他。
有人說:「孤獨是兩個人面對面時,情緒不在同一個頻道。」
我想,孤獨莫過于:「我想要的你給不了,你給的我不想要。」
顯然,文森特并不缺少愛,他只是自卑,他想要的是班上其他同學的接納。
普萊斯小姐的關懷讓他成了例外,這份「例外」也讓他顯得更加格格不入。
沒有人會想被看作一個「弱者」,被當成弱者對待時,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自我懷疑。
這在心理學上叫 「標簽效應」——一旦有人被貼上某個標簽,那麼他的行為舉止就會慢慢趨向于和標簽一致的方向,而他的其他行為,在外人看來,也能一概用標簽解釋。
就好比我們很容易給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貼上「弱勢群體」的標簽,當人們努力給出自以為是的關心、還沾沾自喜時,他們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居高臨下的施舍,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有效溝通減少了,理解和傾聽的步驟省略了,公平對待變成了一種奢侈品,人們按照心中的刻板印象給他人貼上標簽,分門別類。
慢慢地,人分三六九等,高低貴賤,都不在同一個緯度的人們,要怎麼平等地交流呢?
當一個人情緒不被理解,無法與人產生共鳴,就是陷入無限的孤獨當中。
你我都不例外,我們都可能會成為別人眼中,貼上標簽的「弱者」。
2
理想被現實打敗,是一種孤獨
猶記得,那位辭呈上寫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女老師,多麼灑脫,多麼令人羨慕。
辭職,游山玩水,浪跡天涯,她的確這麼做了。
許多人想效仿,終究只停留在想象這個階段,即使有這樣的勇氣,也沒有這樣的資本和條件,這就是現實。
對于生活,耶茨筆下的小人物也都有美好的遐想,但無一不被現實擊敗。
在書中的《與鯊魚搏斗》里,索貝爾放棄高薪來到《勞工領袖》的報社,他勤奮工作、不圖回報,唯一的追求就是發表自己的作品。
可報社的目的只有盈利,只有署名知名的作家,才會有銷量。
這和索貝爾的初衷相悖,一番無果的爭執下,他選擇了離開。
故事里的「我」目睹他的經歷,卻從未真正理解過他的行為,只認為他在做不切實際的白日夢。
在了解索貝爾家境后才知道,他和我們不同。
索貝爾不是迫于生計來工作,他內心有熊熊燃燒的理想的火焰,來報社是因為他對文字的熱愛。
所以他才說他是「會走出去,和鯊魚搏斗」的那種人。
現實生活就是一條鯊魚,而「我」是已經被鯊魚「吃掉」的那一類,被生活教育得麻木不仁,沒有理想,茍且偷生。
有人說: 「成年人的世界,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年少時我們也曾經滿腔熱血,向往夢想和遠方。
可是長大之后,我們卻一點一點被現實打敗,被社會、家庭、環境所桎梏,曾經星辰大海的理想一點點消逝。
只有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在為生活奔波的喘息之間得空問自己一句: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就像趙雷在《理想》中唱的那樣:
一個人住在這城市
為了填飽肚子就已精疲力盡
還談什麼理想
那是我們的美夢夢醒后
還是依然奔波在風雨的街頭
有時候想哭就把淚咽進一腔熱血的胸口
夢想,有時候真的會在現實面前,被撞擊得體無完膚。
可即便是這樣,我們也都不得不一個人熬過漫漫長夜,獨自吞下所有不甘和孤獨。
3
人到中年,孤獨是一種常態
如果說年少輕狂時,還可以為了理想奮不顧身,那麼人到中年以后,就不得不學會向現實低頭。
書中的沃爾特,是一個公司小職員,在某一天被辭退了。
他早知道這一天會到來,因為這份工作他做得實在吃力。
走出辦公室的時候,他努力挺直脊柱,故作輕松地對同事微笑。
他希望能在家里人知道之前,盡快找到下一個工作。
可是哪兒有這麼簡單的事?他站在電話亭,哆哆嗦嗦地按下求職的電話號碼,無一例外地被拒絕。
沃爾特心虛地回到家,面對妻子和兒子殷切的眼神,終于卸下一整天的偽裝,垂下頭去。
后續我們不得而知,耶茨寫到這兒就停了,但是讀者都明白,往后沃爾特一家的生活會艱難很多。
工作,對于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說,何其重要。
張愛玲在《半生緣》里說過一句話:
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們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他依靠的人,而他卻沒有人可以依靠。
其實無論男女,成年人的世界就沒有容易的。
尤其是越是年長,你就越能明白,孤獨是一種常態。
人生這條路,你只能靠自己。
因為向左望,是等待自己贍養的父母,向右望,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家庭,喪失了撒嬌的權利,沒有了往日的天真。
唯一能做的,就是埋頭咬牙向前進。
都說「愿你出走前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可現實是,走著走著,心就老了,人也累了,自己也慢慢活成了一座孤島。
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自己,總是空無一人。
寫在最后
羅曼·羅蘭說過:
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十一種孤獨》沒有教我們如何去對抗孤獨,它只是把冰冷但真實的故事串給你看,讓你正視孤獨。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去迎合讀者,猝不及防的結束,給讀者當頭一棒,就像冬日里凜冽的風,刺骨,但足夠讓人清醒。
我們聽過太多美好的故事,但須知幸福可遇不可求。
生活的甜是困頓孤獨的日子里的蜜糖,但不是人人都能有這樣的幸運。
孤獨本是一場自我修煉,我們或多或少感受過,無論好壞,這份平凡又難以言喻的隱痛,藏匿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馬爾克斯說: 「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后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