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何止晚婚,有的甚至都不愿意結婚了。
也讓人忍不住發問:「這屆年輕人究竟怎麼了?」
其實,許多年輕人口中的「我目前不決定結婚」,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 「在我還沒有弄明白之前,我不會輕易結婚。」
那些嘴上說著「智者不入愛河」的年輕人,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清醒、更篤定。
當代年輕人婚姻觀:
不輕易結婚,也不隨便失婚
網上有人曾問過一個問題:「年輕人不結婚就是不負責任嗎?」
下面有個回答直戳人心:
「與其說年輕人不負責任,不如說他們太想負責了。
我身邊有很多年輕人對婚姻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不會輕易將就,更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
比起老一輩結婚看重的是門當戶對,他們更看重三觀和精神上的共鳴。」
之前有一項針對90后的調查:「你認為婚姻中什麼最重要?」
調查結果讓人意外, 三觀遠遠超越了性格外表、經濟條件、學歷水平,穩居第一。
年輕人之所以那麼小心翼翼,就是怕行差踏錯,耽誤了自己和對方,也辜負了婚姻。
結婚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選擇。
選擇什麼樣的人結婚,等于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對婚姻有全面、充分的認知,才是對自己、對婚姻更好的負責。
不愿結婚的孩子背后
都站著不相愛的父母
如果你留心觀察生活,你就會發現:
失婚似乎成了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其實,和年輕的一輩相比,上一輩的人往往不輕易失婚。
因此有人感慨:
「上一輩的人什麼東西壞了都會想要去修,現在則是什麼壞了都想著去換。」
難道老一輩的愛情比年輕人更堅定、更動人嗎?
或許只是因為老一輩在面對缺點時更懂得「容忍」一些。
也有很多過來人都會說,婚姻拼到最后就是一個「忍」字,但這并不意味著婚姻需要無底線的包容。
微博上曾有個討論:你從父母的婚姻中學到了什麼?
點贊最高的回答引用了電影《春潮》當中的一句台詞:
「不想嫁爸爸那樣的男人,不想做媽媽那樣的女人,不想生自己這樣的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對親密關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來源于父母。
如果父母的關系很糟糕,孩子對親密關系就會生出抵觸心理,沒有自信可以去經營好一段關系。
愛與被愛原本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可沒有見過愛的孩子,對愛就會有本能的恐懼。
而那些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會懂得如何去偏愛自己,也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楊絳在《我們的錢瑗》記錄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和錢鍾書帶女兒去飯店吃飯,女兒看到鄰桌的一對父母在吵架,很感慨地說: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
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后就知道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相愛的父母,才能養出對愛有底氣,有向往的孩子。
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說過:
「婚姻回應了一種普世的恐懼:一個孤獨的人大聲呼喊,卻發現沒有任何人在那兒。
它給予了人們一個有關陪伴、理解和安全感的希望:會有一個人關心你。」
這可能就是婚姻里最大的意義。
生活雖然沒有那麼多驚喜,但和相愛的人在一起,便能治愈所有的落寞和憂傷,給予彼此關愛和力量。
正如周國平所說: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會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祝愿我們都能夠遇到對的人,有一個溫暖的家。
從此山河遠闊,人間煙火,無一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