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先點擊 「下方卡片」 ,再點擊 「關注」 ,這樣就能每天與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人若凈心,歲月無恙。
很羨慕一種人:
無論社會多麼嘈雜,總能獨守一片空間做自己的事,讀書,品茶,養花,釣魚……
不管生活多麼繁瑣,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從容與優雅,笑容里透露出的,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之所以羨慕,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抵達不到這種狀態。
林清玄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寫道: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人生修行,從心開始。

01
《昭德新編》中有云:「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意思是,萬物靜觀皆自得,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人也是這樣,唯有守一顆靜心,才能在繁忙浮躁的塵世,擁有生活的智慧。
曾看過一則故事:
小和尚向師父請教:「人生在世,什麼最難控制?」
老和尚不答反問:「你覺得呢?」
小和尚想了想,說:「是得失名利嗎?」
老和尚搖頭不語。
小和尚又說:「是別人的看法嗎?」
老和尚還是搖搖頭。
小和尚陸續又說了幾個答案,都被否決了。
小和尚只好向師父請教答案:「到底什麼最難控制呢?」
老和尚笑著說:「 人最難控制的,是自己的心 。」
深以為然。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這個時代,我們好像一直都在趕路中,每天忙得根本沒法顧心,更別提靜下心來做一些自我沉淀的事。
誠如卡耐基在《心靜的力量》一書中所說:
「人們花大量的時間來強身健體,卻很少有人肯靜下心來鍛煉心靈。」
我們一路奮力追尋,以為只要一路馬不停蹄,就會抵達心馳神往的地方,卻往往在狂奔的過程中,將一顆靜心也弄丟了。
許多人,一路風塵,從一個鎮到一座城,只當是「行過萬里路」了,走過半生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從不在山水、不在路途,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用一顆靜心去觸摸、去欣賞、去感受。
靜心,心靜,是對一個人的歷練。
無論身在何種環境,都要保持一顆靜心,淡定從容,淺笑安然。
02
佛語有云:「一念心清凈,處處蓮花開。」
意在告訴人們,人若心凈,便不會輕易被外界事物所影響。
無論世界如何變幻,生活如何艱辛,心凈了,都能不為他念所動,亦能坦然面對一切。
印度古王國舍衛國有一位清道婦,每天清晨都在城內街道上掃地,清除污穢的水溝和馬路,總是一副很污穢的樣子。
城里的人都要避開她,嘲笑她是「臭女」,更有甚者,見了她,不是掩鼻就是吐痰。
佛陀憐憫清道婦,于是請她上山,親自為她說法。
城里的人炸開了鍋,跑到山頂質問佛陀:「您怎麼能為那等污穢之人說法呢?」
佛陀說:「她每日替你們掃穢除垢,心早就凈了;你們嫌她污穢,又有什麼尊貴可言呢!」
眾人又吵吵雜雜一會,才怏怏去了。
唯有一位干凈樸素的女子留了下來,若城里有人瞧得仔細,定會驚掉下巴:這女子便是清道婦。
從始至終,她未發一言,只靜靜地坐著。
因為心凈,所以不論是城里人的詆毀,還是佛陀的稱贊,清道婦都能從容不變,不悲不喜。
心凈,如湖水映物,皆是倒影。來時不增,去時不減。
人,要像湖鏡一樣適應這世界多變的萬事萬物,保持自己最簡單純真的凈心。
唯有心凈,方能自在;心有凈處,才能應對生活。
正所謂: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人若凈心,歲月無恙。
以一顆平靜、平和、平淡的凈心,在自己的世界里,修籬種菊,坐臥隨心。

03
雍正皇帝居藩邸時整理過一本《悅心集》,里面有這麼一段話:
心境到了,就是處在紅塵人間,心也是寂靜安然的;心境不到,就是在山中,心也照樣喧鬧不止。
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他的《沉思錄》里,也說過:「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
海德格爾更是直接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這就是心境。
海德格爾作為舉世聞名的哲學家,住在一個山谷的斜坡上,一個長7米,寬6米的滑雪小屋里。
他生活在那個地方,在季節變化之間,日夜體會它每一個時刻的變化。
他說那個狀態有點像音樂,他處于一種獨特的節奏里。
這和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有點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自己造了一所房子,雖然在人聲嘈雜的地方,但卻好像聽不到車馬的喧囂聲;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為什麼能達到這個地方,因為心遠了,地自然就偏了。
所以,所謂心境,本質上是一種狀態,讓你的心找到一個安住的地方。
心安住下了,世界就會為你綻放一種別樣的生機。
人的心境,都是在生活中趟出來的,在時間中磨礪出來的。
人的心境,隱藏了一個人的風霜,成熟了一個人的內涵。
愿你找到合適你的心境,那時,所有生活里的苦與笑,都會與你握手言和。

04
四時流轉,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選擇,每一個渡口都是自己甘愿停留,歲月因果不曾虧欠你我什麼。
漫漫人生路,修行,從心始,由心止。
以一顆純凈的心,閱讀紅塵路上的風景,守候自己生命的花期。